翻譯中包羅萬象的文化因素
發布時間:2020-05-05 12:35:23
|
閱讀量:2020-05-05
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系統,語言不但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且是文化的基石與載體。Juri Lotman說,“沒有一 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其中心的” ( JurilLotman & B.A. Uspensky, 1978)。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語言與文化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系。
翻譯過程始于一種語言,又終于另-種語言,所以它不僅僅指表層上語言字符之間的轉換,更深層的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轉換。大連信雅達翻譯有限公司向來認為:“譯者事實 上不是在翻澤語言,而是在翻譯文化。”( Casagrande , 1954 )
在翻譯文章時,不僅要著眼于字詞句的翻譯,以及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運用,更要將語篇置于兩種文化語境下分析研究。
二、影響翻譯的文化因素
正因為文化與翻譯密不可分,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下面以中西文化差異為例 ,列舉幾個影響翻澤的文化因素。
(一)思維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思維方式,思維的不同必然會導致語言表達的不同。
(二)習俗差異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各民族在問候.致謝、告辭等方面有著不同的習俗。
(三)宗教傳統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文化現象,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
此外,還有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地域環境等文化因素的差異,都是翻澤中的重點難點,在此不一-列舉。
三、如何處理影響翻譯的文化因素
既然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那么在翻澤過程中,大體而言有兩種主要的處理方法: -種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歸化”; 另-種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異化” 。但在翻譯文本時,選擇哪種處理方法還需考慮譯者的目的、文本類型和讀者對象。
(一)因譯者的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譯者之所以會譯出不同的版本,與譯者的目的不無相關。譯者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兩類, -種是以傳播介紹源語為目的,即將源語的社會文化如風土人情、信仰習俗等介紹給目的語讀者,使其對源語文化有一定認識,甚到引發進-步了解的興趣。針對此類目的,翻譯時一般多采取異化的策略。另一種是以便于取悅目的語讀者、便于其理解為目的,此類宜采用歸化的策略。
(二)因文本類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對待不同的文本類型時,譯者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西方翻澤研究學派德國學者、翻譯家賴斯將語言文本分為以下四類: (1)表達功能文本; (2)信息功能文本; (3)感召功能文本; (4) 視聽性文本。
翻澤第一數本時,由于涉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較多的社會思想和文化習俗。-般 宜采用異化為主的方法,譯者不單需要完整流暢地譯出原作的內容,同時要盡量使譯作與原作在語言形式、語言風格及筒章結構等方面保持-致。 這些形式是每個作者有別于其他人的獨具的特色,好的譯作可以還原原作者的風貌,達到目的與形式的和諧統- - ,使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閱讀時有相同的感受。但是,有時譯語與源語不能達到完美的一致,為為便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我們應適當變通。翻譯第二二、三、 四類文本時,由于翻譯目的在于內容的準確性和語言的流暢性,并不拘于形式,因此大多采用歸化為主的方法。以下面的廣告語翻譯為例。
1.麥斯威爾咖啡的廣告語"Good to the last drop”, 在中國市場上被翻譯為“滴滴香濃 ,意猶未盡”。2. "diamond lastsforever."被譯作“鉆石恒久遠,-顆永流傳。
3. "When there is way , there is Toyota."豐田車的廣告被譯為“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
第一句的翻譯形式雖與原句不同,但兩個四字詞語同樣深入人心。第二二、三句的翻譯也采用了歸化的方法,做到了成功的再創造,堪與原句媲美。
當然,翻譯不同文章時,翻譯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應做到具體文章具體分析。
(三)因讀者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除了翻譯目的和文本類型外,選擇翻譯方法時, 我們還應注意讀者對象。著名翻譯理論家Nida就提出過“為讀者服務為中心”的觀點,翻譯時對象不同,方法當然也不同。
總之,大連信雅達翻譯有限公司主張,歸化追求譯文符合目的語語言及文化的規范,取悅目的語讀者,滿足其無文化差異方面理解障礙的閱讀需求;異化追求保留源語語言及文化本身的特色,滿足譯入語讀者對譯文“原汁原味”的需求。在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時,不論選擇何種策略,都應著眼于讀者和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