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一個謀生手段聊勝于無僅此而已
發布時間:2020-04-22 05:38:00
|
閱讀量:2020-04-22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利特,其實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認為當代翻譯是這樣的:
譯者這一行,高投入低收入,低回報高風險,常常伴隨偉大卻基本名聲不顯。是本世紀唯一的,即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也不多見的悲催職業。
這一行業對社會的貢獻不可謂不大,沒有他們我們想看外國文學就只能自己苦學十幾門外語。 這一行業的入行門檻不可謂不高,至少需要融會貫通中文、文學和一門外語三個專業。然而,論名氣,大師級的譯者都不見得比普通作家有名。論待遇,譯者的千字稿酬僅僅相當于作家的一半到十分之一不等。同樣是翻譯,比起政界的同聲傳譯和商界的商貿翻譯,翻譯文學作品的工作量最大,收入又最低。
親愛的讀者,請你告訴我,一個人選擇了干這一行,除了對文學的苦戀癡迷,還能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老一代翻譯家還好,至少有著體制內的福利待遇,可以皓首窮經、苦心孤詣,一輩子只鉆研翻譯一本著作也有生活保障。但隨著出版界市場化的不斷深入以及老一代翻譯家要么溘然長逝要么垂垂老矣,中青年譯者們得到的機遇增加了,生活的壓力卻沒有減少,工作的邀約多了,受到的質疑也更多了。這批年輕的,對外國文學犧牲最大的人群不方便自己出來表功、叫撞天屈,就讓筆者這個外人,夸一夸他們的勞苦功高,贊一贊他們的擠奶吃草,眼含熱淚,為他們高唱一首壯歌吧。
時代在變,一切都在變,翻譯群體不再是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