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翻譯公司的“大”與“小”
發布時間:2021-02-24 02:13:23
|
閱讀量:2021-02-24
這兩天有兼職譯者在微博上申討翻譯公司拖欠翻譯費,一時間風生水起,跟貼者無數,申討者眾多。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為不是當事人,也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不能在這里做任何評判。雖然是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的競爭對手,但同在翻譯行業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我真誠地希望這只是翻譯公司和譯者之間因缺乏妥善的溝通而導致的一種誤解,而不是因為資金鏈有問題或惡意主因而導致的拖欠翻譯費。
榮譽,規模,風險投資,即將上市等這些光鮮的詞在翻譯行業中都讓人聯想到大連翻譯公司。我也非常羨慕甚至是喜悅同行中有這樣的航空母艦,這說明我們這個行業大有做頭,是件好事。雖然作為一個保守的翻譯人,我常常會疑惑:翻譯能這么搞嗎?除了本地化工作因為是偏“翻譯的技術層面”,流程規范,標準化的東西多而可以有一定規模之外,大量的市場上的翻譯資料還是對譯者個人水平的依賴性較大,也就是對“翻譯的藝術層面”要求較高,而優秀的譯者是需要打著燈籠找的,因此要做“大”是難度很大的。但是我還是愿意相信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可以在翻譯行業中走出一條新路,一條“大”的新路。
和大相對的是“小”,我也看到很多翻譯公司是屬于這個類型的,他們小,但并不弱,他們往往在某個行業里做到很專業。客戶,譯者和知識資產資源都集中優勢兵力放在一個或少幾個行業中,他們也活得很好。
對于走“大”路線的大連翻譯公司的老總我很羨慕他們的“一覽眾山小”的氣概和“舍我其誰”的魄力;對于走“小”路線的翻譯公司的老總,我很佩服他們的“一畝三分田”的知足和“鐵杵磨成針”的專注。我衷心祝愿走“大”的公司一定要尊重翻譯生產的特點,不能盲目輕動,力求大而穩;走“小”的公司一定要重視自己的商譽,保持住自己不可替代的行業優越性,做到小而精。看到這里各位看官可能要問:“那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是大還是小啊?”說出來我自己都很鄙視自己: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很中庸,很騎墻,是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