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翻譯的拼音習慣話古今
發布時間:2021-03-02 06:10:12
|
閱讀量:2021-03-02
在我們的印章中,在拼音翻譯地名的大行其道的習慣中,似乎只要知道某地的漢語名稱,再轉化成拼音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事實遠非如此,如果你不行,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可以舉幾個例子-大家總所周知的大地名,比如,香港、澳門、廈門、北京、哈爾濱、內蒙古、新疆等等,原因在于除了現代的拼音方案外,還存在另外一種拼音體系-威妥瑪”拼音系統,又名郵政式拼音”。
上海不叫“shanghai”北京不叫“beijing”你家鄉的英文名到底是啥?
對不少國人來說,“shanghai”與“Shanghai”似乎只是大小寫的差別,但在外國友人的眼里,這兩個詞有著天差地別的意思。如果你寫下“shanghai”,外國朋友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報警。
這是因為“shanghai”在英語中是“脅迫、拐騙”的意思。在航海時代,船長們往往通過威逼利誘才能找到足夠的海員來進行遠洋航行,“shanghai”作為遙遠東方的代表也很快成了“脅迫、拐騙”的代言詞。
上海不叫“shanghai”北京不叫“beijing”你家鄉的英文名到底是啥?
如果中國城市的譯名真的就只是首字母大寫的拼音,那為什么北京大學叫Peking University而不是Beijing University呢?
中國城市的譯名一直以來就不是固定的。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南北文化差異,一直難以統一拼音系統,目前通用的漢語拼音系統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逐漸推廣,直到上世紀80年代漢語拼音系統才獲得國際認可。
最早獲得普遍認可的漢語拼音是著名的“威妥瑪”拼音系統。“威妥瑪”拼音由原英國駐華外交官威妥瑪創造。這套標音系統以北京官話為基準,設計目的主要是為外國人能夠更準確地發音,故與現今中國人使用的拼音系統有很大不同。
“威妥瑪”拼音的優勢在于,讓對J、X、Q、Z等發音一臉茫然的外國人能夠發出類似的讀音,此外還兼顧了濁音、清音等發音習慣。在很多專業術語、人名與地名的處理上也更傾向于西方國家的語言體系。
郵政式拼音與漢語拼音的區別
這套早期通用的“威妥瑪”拼音系統經另一名外國人翟思里的改良后,在1906年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上被定為郵政通用拼音,這套改良后的拼音系統因此被稱為“郵政式拼音”,也成為了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最常用的拼音系統。
美國時代雜志對蔣介石的報道使用的便是Chiang Kai-shek,但這套“親西方”的系統對中國人卻不是那么“友好”。比如蔣介石的英文名是“Chiang Kai-shek”,在中國人讀起來更像是“常凱申”。除了人名,中國城市地區的譯名更是千奇百怪,廈門是“Amoy”,沈陽是“Mukden”,北京是“Peking”,廣州則是“Canton”。
雖然隨著漢語拼音的普及,外國逐漸開始使用“Beijing”“Guangzhou”等譯名,但在世界各地依然能看見郵政式拼音的影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保留了郵政式拼音的名稱,不少外國中餐館也會使用郵政式拼音來起名。
那么大連信雅達翻譯公司要問你:你知道你的家鄉曾經的英文名是什么嗎?